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四季变化是怎么形成的

四季变化是怎么形成的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四季变化是怎么形成的

我们每年都会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,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?

其实四季变化是地球的自转倾角和绕太阳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,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。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,地球公转轨道(黄道平面)与地球的自转平面(赤道平面)之间的夹角为黄赤夹角,角度是23度26分,这就造成了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,形成了温带地区的四季更替。 四季的变化实际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,每年的3月21日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平分,是我们(北半球)的春分日,到了6月22日,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北回归线,成为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,也就夏至日,其后太阳直射点转向南移,9月23日直射赤道,为秋分日,12月22日移至南回归线,就到了我们的冬至日。而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。

四季的更替是自然地天文现象。它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,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。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,决定了温度的变化。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,北半球是夏季,南半球是冬季;北半球由暖变冷,南半球由冷变热。

我们怎样划分四季呢?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。在四季的划分中,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,以二分日、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。但是,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。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,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,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。如春季立春为始点,太阳黄经为315°,春分为中点,立夏为终点,太阳黄经变为45°,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°。

四季的划分当然也分为气候和天文四季。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,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。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。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。北半球是夏季,南半球是冬季;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(中纬地区)统一的。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,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。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,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;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。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