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家的政治学说以什么为思想核心,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道家的政治学说以“法自然”为思想核心,在统治手法上强调“无为而治”。
首先就需要弄清“无为”的含义。
道家将世间万物都纳入“道”中,力图发现并遵循其运行的规律——这似乎跟“无为”的说法没有什么联系。
其实,这里的关键在于“无为”的“为”字,因为实际上它应该是“违”,经过种种演变才最终成了“为”。
所以在道家思想中,“无为”应该是“无违”的意思,即不违背事物运行的各种规律,而“无为之治”,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行事,不是自己有所违背。
按照道家的观点来看,人类生活在大地之上,因此需要遵循大地的运转规律;大地在气候的影响下存在,因此大地需要遵循气候的运行规律。
天气受到整个地球综合因素的影响,因此天气需要遵循地球的运行规律;地球又在宇宙的规律当中,如果地球不按照它的轨道运行,随时可能撞上别的星球而毁灭,因此地球也必须遵守宇宙的运行规律。
也就是说,人、地、天、道、自然,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,而且前一种事物的运行规律又包含在后一种事物的运行规律里。
种种规律都是有迹可循的,我们生活在大地之上,只要按照这些规律生活,就可以从这些规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找到自己的进退标准,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。
所谓“治”就比较简单了,就是治理的意思,泛指对所有事情的处理。
所以,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,即我们了解“道”,不是为了改变它,而是为了适应它。
适应它之后,也不是从此就一成不变了,同样要为了适应它而随时做出改变,这也就是“无为之治”。
扩展资料
道家的起源,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、发展、著典籍为主要路径,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,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。《老子》作者生活年代在学界尚有争议,或以为与孔子同时,或认为晚于孔子。
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"礼"及"仁义"观念,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"予智自雄"及对"明王之治"的追求。老子之后,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"兼爱"、"尚贤"、"右(明)鬼"、"非命"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"非议"。
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"六欲不得其宜"的观点和行为作出了双向的扬弃,詹何则将杨朱"为我"、"贵己"之说中"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"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。庄子本人和庄子后学都有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。
以魏牟为代表的庄子后学认为庄子之学大如东海,而名家公孙龙等人则似埳井之蛙。以《天下篇》为代表的庄子后学批评诸子百家之学"皆有所长,时有所用",皆为"不该不徧"之学。
"稷下黄老道家"的学术批评以慎到、田骈和《管子》学派为代表,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批评性总结